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大陸: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當然,或許有人覺得筆者過分樂觀。在他們眼裡,上述姿態不過是兩黨的政治語言,不必當真,因而不把它們看作是有助於實現民共對話的積極因素。但筆者認為,不可小瞧這些語言;政治交往中,“好言相勸”總比“惡語相向”好些,因為很多時候,善意語言本身會為爭執不下的雙方提供一個緩和緊張氣氛的“台階”。熟悉兩岸關係史的人都清楚,缺少善意的政治語言曾經多麼大行其道,兩岸關係正常化進程曾經多麼深受其擾。所以,我們應適時、適度地肯定兩黨“空中對話”中包含的善意元素,沒必要動輒上綱上線“揭穿”它。

  (二)當前,雙方雖然仍舊時有“敵對”言行,但另一方面,都不僅通過公開或隱蔽、直接或委婉的管道表達了對話意願,而且也切實在對方“鼓勵”下“單方面”採取了若干積極行動。

  中共方面:即使陳菊當著大陸高級官員的面,說出“‘中央政府’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大陸也沒把會面搞得不歡而散,而且還繼續積極歡迎並接待民進黨籍縣市長赴大陸交流;即使民進黨籍學者並未“棄獨”,大陸仍加大與其溝通力度,例如,邀請羅致政等人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廈大台研院還曾主動邀請親綠學者“探討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的可能性及兩黨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10)。

  民進黨方面:委託智庫規劃兩黨交流對話平台,表示若執政將“延續前朝政策”,敗選後多次展現務實調整大陸政策的企圖,沒有強力禁止民進黨籍縣市長赴大陸,沒有杯葛羅致政等赴大陸參加學術活動,等等。

  當然,筆者也承認,這些現象,總體而言還比較少、比較淺,離民共對話真正開啟所需要的條件、氣氛還差很遠,但也彌足珍貴,畢竟比那些“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要好得多。

  (三)縱向地看,雙方對兩岸關係、民共關係的認識、態度、對策,雖未靈活到完全與時俱進的程度,但也絕非一成不變地僵化停滯,而是屢有調整,並從中獲益,顯示了雙方處置黨際關係的政治思維都具有一定柔韌性、可塑性。下面僅舉較具代表性的幾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