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大陸: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另外,有些研究領域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延續性,與民共對話課題密切相關,需要研究者耐心細緻地耕耘,避免只圍著熱點轉的“短視”行為:研究對象“火”,成果一大批;議題一冷卻,大家又隨之轉移陣地。比如,關於“公投”的研究,“台獨”大肆叫囂鼓吹時,我們強力跟進研究,可一旦風平浪靜,又不那麼下功夫了。如此種種,均不利於我們深入認識民進黨。

   結語

  總之,民共對話,是兩岸關係最終實現正常化的動力和標誌,是民共兩黨遲早要面對的必然選擇,是一項牽涉面廣、難度係數高的綜合工程。在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下,它當前只處於最低級別的以呼籲、放話、有限交流等為主要內容的試探階段。我們在看到民共對話困難重重的同時,也要在漸進原則的指導下,樂觀面對挑戰,積極開發和鞏固寶貴的動力因素,為民共對話的真正開啟,累積善意、創造條件。

注釋:

  (1)“‘九二共識’:民進黨不能承受之重”,《中國評論》,2011年第2期社論。

  (2)蔡英文:“寫給2010年的民進黨”,《自由時報》,2010年1月1日。

  (3)沈衛平:“兩岸關係應該如何定位”,《中國評論》,2003年第3期。

  (4)林濁水:“中國琴與假台獨”,台灣新社會智庫網,2007年5月3日。

  (5)“本報點評:樂見賴清德表態願赴大陸交流”,中央日報網路報,2010年11月30日。

  (6)“蔡英文宣稱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10月9日。

  (7)“民進黨‘2012大選檢討報告’”,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2月22日。

  (8)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8年12月31日。

  (9)“社評:胡首次表善意,民進黨勿草率回應”,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1月2日。

  (10)“大陸對台工作的盲點”,《旺報》,2010年12月15日社評。

  (11)“錢其琛:歡迎民進黨成員以適當身份來大陸參觀訪問”,新華網,2002年1月24日。

  (12)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8年12月31日。

  (13)石之瑜:“國民黨如何擺脫反統的宿命?”《聯合早報》,2010年12月11日。

  (14)“思想者論壇:民進黨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中國評論》,2009年第1期。

  (15)“思想者論壇: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的前景與挑戰”,《中國評論》,2010年第7期。

  (16)張亞中:“共同體:兩岸統合與第三憲的樑柱”,《中國評論》,2009年第10期。

  (17)“東亞所所長章念馳:兩岸零和式較量不復存在”,聯合早報網,2010年9月14日。

  (18)“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人民網,2005年3月5日。

  (19)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8年12月31日。

  (20)黃嘉樹:“兩岸關係正在孕育更大危機”,《中國評論》,2001年第7期。

  (21)劉國深:“民進黨的環境適應力”,美麗島電子報,2010年5月10日。

  (22)“民進黨真想與大陸直接對話嗎——訪民進黨中國事務小組召集人陳忠信”,《中國評論》,2010年第7期。

  (23)黃嘉樹:“兩岸和平研究:路徑與架構”,《中國評論》,2007年第8期。

  (24)“謝長廷:‘憲法一中’是事實,但有爭議”,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1月10日。

民共對話:春風來時花自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