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台北論壇:王道文化與兩岸認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9-21 00:19:11


王曉波
 
  王曉波:中國歷史是政治教科書

  我很佩服光國兄一直堅持本土心理學,不同意西方社會心理理論,希望能夠建立一套本土社會學理論。後來李登輝搞本土化,本土化其實是19世紀,殖民地人民為維護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反抗殖民統治的文化運動,是反殖民統治的運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甘地。所以李登輝根本不是本土化,他是殖民化、皇民化。為甚麼叫做本土化?本土化的英文是native,因為當時殖民地還未形成民族(nation),只是一個部落、氏族,在一些稍微比較發達的地區,就形成所謂的民族。因此本土化是民族主義的前身,這兩個名詞是相通一貫的。

  關於歷史問題,光國兄可能與文史有一點距離。歷史不只是古董,歷史用孔子的話來說是“述往事以知來者”,是為了現在與未來,而不是為了過去。太史公講歷史是“通古今之變”,就是說歷史是一些具體事件,在這些事件裡找出通則,以古證今,形成理論,目的還是放在今日。到了張橫渠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的目的還是為萬世開太平。中國歷史就是中國帝王之學、政治教科書,例如《資治通鑑》、《太平禦覽》等,在其中找到政治教訓,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