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常態的要義是減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8:40:40  


 
  三是產業結構現代化與就業結構非現代化。從增加值上看,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了,第一產業只占我國產業結構的10%,按可比價格低至7%,製造業、服務業、建築業現代部門占據了90%的份額。但從就業分布看,農村勞動力占比過高,仍在30%,儘管從2003年以來進城就業的人群基本上是以服務業就業為貯水池,而不是返回農村,但農村依然儲備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從現代部門的增加值比重看,2013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2014年上半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6%,增長速度8%,超過第二產業7.4%,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的高就業降低了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用經濟效率減少換取就業增加是無益的。因此,必須改革服務業現有體制束縛,加快提升服務業效率,否則服務業的產業比重越高,則勞動生產率就越低。

  四是價格持續走低,產出負缺口衝擊。2014年通貨膨脹率已經降低到1%的時代,而從可觀察的產出負缺口就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續30個月負值。從理論上看,即實際增長低於潛在增長水平,也就是說,從2012年開始負缺口明顯出現,衡量負缺口的價格指數PPI從2012年轉負到現在。從現有的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趨勢看,2015年PPI將進一步下降,持續負PPI實際上就是實體部門的嚴重通縮,必然也會拖累整體經濟的復甦,進而降低總需求,推動消費者價格指數走低。

  這些經驗事實表明中國經增長速度“換擋”已經是明確的,即從高速轉向高效,經濟結構從非均衡趕超向較為均衡的可持續發展結構轉變。更為深刻的是,生產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即從追求“規模-效率”的貪大圖洋式的規模化發展,轉向了以需求為導向的“需求-效率”發展方式。傳統上我們靠政府改革形成新的發展空間、努力占據新資源和擴大產能規模,提高負債來提升企業和國家的發展,而現在經濟減速、產能過剩、出廠價格通縮,騰挪空間受到擠壓,規模化擴張的粗放發展階段宣告結束,傳統規模擴張模式結束,但新模式沒有建立起來。

  中國的新常態應該理解為過渡時期的形態

  文章稱,新常態,顧名思義,就是指“反常的現實正逐步變為常態”,即中國當前減速調整是依照傳統高增長而言的新常態,是一個典型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有著明顯的時間長度和過渡時期強烈的結構性和政策性調整特征。

  在國際上也是如此,據統計,2002年,“新常態”一詞在國際主流媒體中每個月出現50次;2011年,“新常態”一詞每個月出現700次。在國際上新常態越來越多地被定義為一個過渡性時期,其特征包括:(1)全球經濟與貿易增長處於較低的增長水平,貿易摩擦不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新治理架構缺位;(2)刺激經濟政策與“去杠杆”的並存,各國政策操作空間狹窄,但政策調整頻繁;(3)世界各國經濟增長處調整階段,經濟與政策周期不同步,美國、英國退出量化刺激,而歐洲日本加大量化刺激,世界經濟摩擦動蕩加大;(4)金融市場繁榮與實體經濟虛弱並存,大量的失業和收入差距拉大都成為一個新的過渡階段特征。

  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增長結構性減速,即趕超過程中的結構性加速因素,如人口紅利、二元經濟下的廉價勞動力、工業化發展、技術進步中的“幹中學”效應、全球大繁榮帶來的需求等積極因素逐步結束,結構性加速因素變成了減速因素。經濟增長告別過去兩位數高增長模式,進入中高增長階段,官方文件對此的表述是“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2001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年平均值為10.4%;從2012年初至2014年初,各個季度的GDP增長率都在7%至8%之間,具有明顯過渡期的特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