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常態的要義是減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8:40:40  


 
  新常態下的減速治理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最為核心的要義,就是利用好減速時期進行最為積極的結構性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可稱之為“減速治理”。只有利用減速壓力推動全面市場化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效均衡的增長階段。“減速治理”往往是人們最不願意進行的活動,因為有太大的風險,有的國家成功,有的國家就沒有完成;但沒有減速期,人們又不願意進行深刻的自我增長方式的調整和結構性改革。因此不應回避“減速治理”這一難題。

  從理論上講,經濟增長減速是經濟體的一次大的“清潔”,熊彼特稱為“清潔機制”,即淘汰落後企業,推動創新企業發展。但這一理論機制在現實中難以完成,特別是亞洲國家,有著政府幹預(支持)的趕超過程中,政府支持的項目或企業都不願意被清潔,反而抗拒減速清潔,形成所謂政府支持的“僵屍”企業,將創新企業所需資源吸入,而減低了創新活力。因此,減速治理的核心就是利用“減速”重建新的增長方式和增長機制。韓國是一個“減速治理”成功的案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一攬子改革方案,全面實現資本市場、外商直接投資和貿易自由化,成為一個近乎完全的開放經濟體。在更具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中,不僅可以增加勞動力市場彈性,降低創新的勞動力成本,而且能夠激勵包括新建中小企業在內的不同規模企業參與技術進步,從而為創新外溢效應發揮創造了有利條件。Taegi Kim and Keun-Yeob Oh運用韓國216家企業1985-2007年微觀數據,證實在此期間,由研發支出水平和專利數量提高衡量的知識增長已經對韓國製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產生顯著的正效應。經過危機後的市場化改革,韓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一定成效,並平穩地過渡為一個發達經濟體。

  中國的“減速治理”包含著全面的市場化改革和對現有存量的結構性調整,而且在宏觀政策上要有足夠的定力,讓減速成為一個“清潔機制”,清理僵屍企業,鼓勵創新。

  ——市場化改革重新起步。首先就要打破政府長期通過“支持”的幹預資源配置機制,讓市場進行配置。政府幹預的縱向資源配置體制,是中國工業化趕超的成功經驗,現在卻阻礙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轉變的關鍵在於:一是政府要改革自身,轉變職能,切實簡政放權,徹底政企分開;二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促進我國統一市場的盡快形成,重點解決更高層次的開放即要素市場的開放問題,解決在資本市場、人員流動、基礎設施、信息等領域的割裂問題;三是打破“條塊分割”的現狀,縱向和橫向的行政幹預形成的條塊分割影響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也保護了落後,使得區域間貿易量減少或者萎縮,分工無法深化,創新難以外溢;四是強化法治,完善一系列標準體系和法規來規範市場經濟秩序,而其中的關鍵又在於政府自身要守法。

  只有打破政府幹預資源配置,中國才能進行“減速治理”。中國當前大量的“僵屍企業”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吸收大量的寶貴資源,降低社會的效率。在強化市場淘汰機制的同時,應盡快啟動加速折舊,類似於1981年裡根政府制定的《經濟復興稅收法案》就提出了加速成本回收制度(ACRS)。在政策激勵下,企業固定資產更新速度明顯加快。同時提高環保標準,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工業化升級,提高工業製造業的效率,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穩定中國工業製造業份額在35%左右的水平。

  ——存量釋放,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推動服務業發展。當前服務業發展很快,但多為效率較低的行業,製造業與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相差一倍以上。主要原因是中國現代服務業主體的一部分存在於事業單位,如科教文衛;另一部分存在著嚴格的管制,如電信、金融、鐵路、航運以及大量的公共服務部門,如水電氣供給與排污等。這些服務業部門按發達經濟體計算,基本上占服務業價值的80%以上,而我國長期困在事業單位和管制中,發展很慢。事業單位改革與放鬆管制相結合,釋放出中國的現代服務業的存量,吸納社會資源進入,才能提升服務業的效率,參與到服務業的國際競爭中,服務業存量調整至關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