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常態的要義是減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8:40:40  


 
  (2)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這一結構調整已經不是原有意義上的一、二、三產業的比重高低調整了,而是更為廣泛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首先在於如何重振內需,即通過內需拉動中國經濟;其次,內需調整如何提升消費需求比重,其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調整收入分配;第三,才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調整,持續提升產業效率;第四,區域結構調整,中國區域結構將趨向均衡發展的新常態。如京津冀經濟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超大城市群等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空間。

  (3)宏觀政策頻繁操作,微刺激和防範金融風險並存成為新常態。主要表現在消化前期政策過度激勵帶來的高杠杆和高的地方負債,同時為了保證經濟增長的平穩一直將採取微刺激,本質上又在提高杠杆,這使得政府宏觀政策操作空間非常狹窄,但操作頻繁。

  (4)高成本的要素供給成為新常態。低土地成本、低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成本、低稅收成本等低成本的工業化時代已經過去,我國依靠扭曲土地成本、勞動成本和環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優勢將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者應該來自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力資本的提升。這些要素供給的逆轉要求必須改變要素的供給與配置機制,市場化改革才能改善供給側,才能有效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

  (5)建設市場化配置資源制度為主線的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新常態。傳統趕超過程中過度依賴於政府配置資源的模式讓位於市場配置資源,打破政府幹預配置資源成為改革的紅線,這里包括大量的改革內容,如要素價格調整、國企改革、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政府行政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農村土地改革、城市戶籍制度改革、稅收財政體制改革等多方面,這些改革將成為中國現階段最為重要促高效發展轉型的常態內容。

  “新常態”定義很多,從原出定義的反常事實到常態這一明顯的“過渡期調整”的概念,到現在中國多種的定義,有政策性的也有的是經驗性總結,從經濟增長理論上理解,中國的“新常態”應該理解為過渡時期的形態,即從以工業化推動的高增長階段逐步向均衡增長階段過渡期的一個調整狀態,包含了過渡的方向、過渡的時間和持續改革三個方面。過渡的方向就是從結構性趕超向著高效均衡增長階段轉換,即:1)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部門的過渡,即農業部門的勞動效率與現代部門的勞動效率一致,經濟結構調整完全依據市場進行“出清”調整了,無需政府幹預配置;中國當前完成了產業結構增加值的現代化轉化,但沒有完成就業配置的轉化;農村勞動力完成了職業轉換,變成了工人,但沒有完成身份轉換,不是城市的人,當前產業部門勞動效率仍有明顯差距,因此中國二元結構仍處在轉化中;2)市場經濟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市場經濟體制沒有達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狀態,微觀國有企業的改革,事業單位、管制部門、政府行政改革任重而道遠,中國持續改革是這一階段重中之重的任務;3)經濟增長貢獻來自於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和人力資源的提升,而不是要素的不斷遞增的投入,符合了“內生增長”。當前我國增長中最大問題是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的不斷下降,而不是提升,不能解決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則難以完成生產方式的轉變。這三個標準是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過渡的,中國當前的減速狀態就是向新均衡過渡期的“新常態”,期間的改革、結構調整和政策激勵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方面。

  比照亞洲日本和“四小龍”,發現各自走向均衡即高收入地區的實際過渡過程差別很大,如韓國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過渡,而且是在亞洲危機中通過強烈的市場化和結構化改革來完成調整與過渡的,而我國台灣地區過渡了21年才完成了高效均衡增長,因此“新常態”轉向真正的“常態”即高效均衡增長路徑,這完全要根據自己的調整能力了,很多調整不當會落入“陷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