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12月號,總第9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歐戰略接近:現狀與前景


  馮仲平:從經濟主導走向全面合作
      戰略合作夥伴尚是努力目標




  中歐關係確實是有一點變化,就是有越來越走近的趨勢。

  中國如何走近歐洲

  從中國方面來講,我們對歐洲的認識、對歐洲作用的看法,我覺得經歷過這麼三個時期:

  第一,冷戰的時候中國領導人想到歐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聯歐抗蘇。其次在一九八九年以後,冷戰結束特別是中國出現六四風波以後,我們想到歐洲的時候,更多地還是想到拉歐制美,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利用歐洲牽制美國、抗衡美國,擴大我們的外交空間,這個因素應該是比較重要的。

  第二,現在這個時期,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到現在與過去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外在因素的作用在下降,內在動力上升。

  歐洲如何走近中國

  歐洲開始特別重視與中國的關係,我覺得還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標誌性的事情是一九九五年歐盟發表了第一個對華報告,叫做﹁中歐長期夥伴關係﹂。這個報告定了一個調子,就是歐洲一定要與中國發生接觸。

  當時歐盟為甚麼要制定這麼一個以接觸為基調的政策呢?我想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因為九十年代以後歐盟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勢頭。

  另外一點在當時還不明顯、但是現在已經越來越突出的因素,在於歐洲人對拉近歐中關係有著一種現實上的考慮。就是中國這麼一種力量、這麼一個規模,對於好多事情,歐洲自己解決不了,西方自己也解決不了,必須要把中國拉進來。

  比如歐洲人特別重視氣候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跨國犯罪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如果不與中國接觸、不與中國合作,是解決不了的。

  就是說,這樣一些因素,推動著歐洲越來越接近中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目標
  目前還不是現實

  我感覺,中歐關係的準確定位,應該是從經濟主導型走向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雙方在二零零三年,都不約而同地提出要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對於這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我看,它更多地是一種目標,是雙方想把雙方的相互關係再進行提升的意願,但是目前還達不到這樣的程度。

  如果從溫總理講的從長期的角度、從一種高度的話,雙方可以說謀求一種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是目前更多地還是屬於一種目標,而不是現實。

  重視歐洲的軟力量及其影響

  我覺得,中國還是更看重歐盟的經濟力量。包括對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我們還是更多地看到歐盟的軟力量。比如說,歐洲人沒有一個共同的外交政策,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理念。

  從這個意義上講,歐盟現在是一個力量。這是一種影響力,是一種軟實力。對這種軟實力,中國也越來越重視了。為甚麼?我們看到歐洲人現在拚命把自己這種理念、思想對外傳播,拚命地把歐洲戰後五十年一些成功的做法、理念推廣到其他地區去。

  歐洲戰後五十年最大的成功,不是統一思潮,不是統一貨幣,是其解決了國際關係中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前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連綿不斷,歐洲國家經歷了幾千年、幾百年的戰爭,為甚麼在二戰之後五十年,就能夠將這個問題解決好?這個方面的成功,給了歐洲人極大的自信。

  歐洲人搞的這一套,就是用帶有聯邦特色的東西,來管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很有特點的。我們通常講的聯邦,總是講一個國家內的聯邦,是地區和中央政府的關係。歐洲人把這套思想運用到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主權國家與主權國家之間。現在這一套挺成功了,歐洲搞了一體化,搞了機構,現在歐洲人想把這些東西運用到全球治理中去。全球治理就不僅僅是在歐洲了,不僅僅是解決歐洲的國際關係,而是要解決全世界的國際關係。

  對這種理念和影響力,中國是看到了。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是要重視歐洲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概括起來講,能夠使歐洲與中國接近的因素,大概就是具體的利益、現實的考慮、雙方之間戰略的需求,雖然戰略需求這一塊還不是特別的突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