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12月號,總第9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歐戰略接近:現狀與前景

  吳弦:中國——歐盟夥伴
     關係中的經濟利益取向




  國際環境變化對雙方
  經濟利益取向的影響

  冷戰終結與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無疑是推動中歐建立夥伴關係,特別是經濟利益取向增大的根本外因。

  可以說,西歐地區是冷戰終結的最大受益者。

  另一方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之發展,對於中歐經貿關係與各自相應政策取向的加強,有著重要影響。

  其一,在這一趨勢深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更加成為一個整體,全球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與相互影響,大大加強。

  其二,經濟因素與考慮在雙方涉外政策中的作用,都大為提高

  其三,導致一體深化與雙方合作需要的加強。

  總之,冷戰的結束,相對弱化了中、歐外政策取向中的戰略安全要素,使得雙方都可以從與美、蘇的「派生性」關係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選擇與行動空間,更加「獨立地」看待與發展彼此之間的關係;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則又為雙方政策中經濟利益取向的加強,提供了理論上的必要性與現實中的可能性。值得強調指出的是,這種加強最終要取決於中、歐對自身經濟利益訴求中的契合點、即「共同經濟利益」的明確認定,因為這是雙方作出理性選擇的先決條件與基礎。

  中國的利益訴求

  從根本上講,中國愈發從經濟角度看重歐盟,是基於一九七八年以後,對國家核心利益與發展目標的重新認定。

  文革後中國終於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堅定不移地實行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以促進現代化的實現。自此,中國開始從新的目標出發,重新審視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在此背景下,積極加強與歐盟的經貿關係,對中國自然有著特殊意義,符合其自身的現實和長遠利益。其基本著眼點是:

  歐盟「一體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雄厚」,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額,分別佔全球百分之廿五和百分之三十五,人均收入和對外投資均居世界前列;且其「一體化進程已不可逆轉」,必將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西歐屬發達市場經濟,中國則為最大發展中國家,雙方各有其經濟特點和優勢,故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容易形成互利與合作關係。甚至與同屬發達國家的美、日相比,歐盟的作用也有其不可替代性。具體而言,中國所最為看重者,有如下幾方面:

  貿易方面。一九七八年歐締結了「貿易協定」,歐共體給予中國貿易優惠地位;一九八五年,這一協定為「貿易與經濟合作協定」所取代),其重要意義體現在:

  (一)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包括發揮自身與借重對方的比較優勢,作用頗大。

  (二)有利於實現市場多元化戰略。

  (三)與發達國家貿易中的「競爭性意義」。

  (四)中歐的貿易結構同中美、中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完全替代。

  投資方面。積極利用外資,是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內容。儘管由於地緣政治、經濟等原因,歐洲的對華直接投資,曾遠低於美、日,但近些年來則有較大改觀,愈益受到中國重視:一是其增長較快,自一九九八年起,增速已超過美、日而居首位;二是具有平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特點,且多集中於中國亟待發展的行業(如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醫藥及醫療器材製造業、電子和電器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化工製品業、食品及飲料製造業和機械工業等)。

  技術引進。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是中國保證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的重要條件。由於地緣政治、歷史等原因,與美、日相比,歐盟涉及到對華技術出口的政策,較為寬鬆。截止到二○○二年,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的累計金額,達七百四十六億美元,位居中國引進技術金額之首。

  經濟合作。這是歐盟對外經濟活動的強勢領域。在一九八五年協定框架性安排的基礎上,雙方合作範圍日見廣泛。在今年十月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對歐盟的政策目標之一是:「互利互惠,平等協商,深化經貿合作,推動共同發展」,從而要「加強同歐盟的全面合作」,「規劃今後五年的合作領域和相關措施」。在經濟領域,中國根據自身需要,就雙方合作的範圍與具體內容,提出了建議或方案,涉及到經貿、金融、農業、環保、信息技術、能源、交通等領域。

  歐盟的利益訴求

  充分利用中國發展提供的機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全力維護自身的「經濟安全」,保持並提高歐洲的經濟實力,是歐盟謀求大力發展對華經貿關係的基本著眼點。

  經濟全球化勢頭的加強,中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與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中歐經貿關係的不斷加強(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兩個協定締結後,特別是一九九二年以來,此種趨向尤為明顯),終於促使歐盟愈來愈重視中國的發展,並自一九九○年代中期起,開始認真評估中國發展的特殊重要性,尤其是這種重要性與歐洲經濟利益的內在關聯,以此作為制定相應政策的基礎。

  作為積極謀求參與全球競爭、最具影響力的區域組織,歐盟認為,中國的發展,必將直接、間接地影響到歐洲的重大利益,這對歐洲而言,既意味著「機遇」,也意味著「挑戰」。而為有效加以應對,當對「歐洲所尋求的利益」,首先是中歐的「共同利益」,有一「明確認識」。

  (一)從開拓全球市場、參與經濟競爭與資源配置著眼,中國作為貿易與投資的重要場所,顯然不容忽視。

  (二)保證歐洲的「經濟安全」。歐盟強調說,這一點「超出」了中歐之間「直接的貿易與投資聯繫」,如不能很好解決,將危及歐洲的「基本經濟安全利益」,故意義重大,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三)政治因素對歐盟經濟「利益」與「安全」的影響。歐盟認為,在世界經濟、政治因素相互作用加強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強有力的政治與經濟行為者」,其內部不穩定,或與週邊國家關係的緊張化,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作用,從而對「歐盟在整個亞太地區的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造成「直接的有害影響」。

  差異性與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見,中國與歐盟決計加強經貿關係,確是雙方基於內外歷史條件的重大變化,對「共同經濟利益」認同下的理性抉擇。當然,另一方面,必須指出的是,正如同國際關係中的任何利益互動一樣,中國與歐盟都希望,在雙邊交往中,自身利益能夠實現最大化,而為此付出的成本,則能夠最小。從根本上講,由於地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相異,中歐又各有其特殊訴求需要加以維護,這使得雙方的政策考慮中,又必然存在著差異性的一面:

  種種差異性的存在,都曾給中歐經貿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值得強調指出的是,對此,雙方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積極尋求協調、解決途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