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中國煙草獲生態獎 生態貢獻=金錢貢獻?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中國煙草總公司這樣一個對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危害的行業,竟能堂而皇之地獲得官方授予的“2011年中華生態貢獻獎”,引起熱議。這不僅是對中國環保事業的極大諷刺,在評獎史上也是一個笑話;一家年利潤數千億的企業,每年拿出1億元捐給綠化公益事業,是否配得上一個標有“中國”字號的獎項?不難看出,諸如此類的國內獎項赤裸裸的功利性,以及其所缺乏的公正機制和道德底線。
春秋航空“拉黑”乘客 黑名單成了殺手鐧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春秋航空公司將維權乘客列入“黑名單”,導致他們無法購買其航空機票,引發關注。倘若每人200元賠償屬於危機公關,那麼“秋後算賬”式的後續發力實在顯得小家子氣,在航空公司與乘客權益的博弈中,“黑名單”成了最後的殺手鐧;“黑名單”本身無錯,但不管何種“黑名單”,都應該有制度化的、公開透明的標準,不能淪為強勢市場方的“最終解釋權”。
淮安“陽光法案”:財產公示,也分內外?
  中評社北京7月18日電/江蘇省淮安市日前正式出台《關於同步公示擬提拔幹部財產的暫行辦法》,但這是一個奇怪的“公開”──名曰公開,卻把最有權知道真情實況、最需要知道真情實況的公眾撇在外面,引發質疑。幹部財產公示制的本意,就是為了向納稅人公示,通過公眾的監督去約束權力,使官員有所忌憚,使權力有所畏懼,使民主落到實處,而“內部公示”則基本閹割了這一原初的設計,使公示形同虛設。
廣州試水“垃圾袋實名制” 難收實效?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廣州市繼出台私車上牌新政後,又馬不停蹄地試行“垃圾袋實名制”以解“垃圾圍城之困”,再度引發爭議。在時下連垃圾分類都還沒有得到很好執行的情況下,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以及實施“垃圾袋實名制”很難成功;如果貿然推進,就會增加監管人員和監管成本,由此或將導致垃圾分類以及政策約束下減少垃圾排放所節省的收集、運輸和處理費用,被所增加的監管成本所衝抵。
20天突擊收稅六千萬 永登徵稅亂象令人憂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甘肅省永登縣地稅局大幹20天,到6月28日,增加稅收6448萬元,完成“雙過半”任務。如此之高的徵稅效率,固然堪稱“奇跡”,但也留下了不少疑問:其一,20天就能收上來6000多萬,是之前欠稅較多一次性清理的結果,還是應征盡征?其二,短期內繳納如此多的稅,從客觀效果上看,等於臨時性繳納重稅,是否導致企業、個體商戶資金短缺和經營環境整體惡化?
河南中牟公車拍賣 何以拍出“白菜價”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43輛超編公車,賣了39.11萬元,意味著平均每輛公車9000元,河南中牟縣官方認為是實現國資增值53.2%,引發關注。儘管當地已就低價拍賣給出解釋,但仍不足以打消人們的疑慮,中牟縣在治理超編公車和公車低賣問題上,既看不到對違規者的懲處,也看不到賣車所得的合理流向,更看不到防範公車超編的長效機制。如此單純的“超編甩賣”,是對公車改革的諷刺,也是對納稅人的漠視。
溫州“史上最徹底車改” 值得肯定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市管幹部不再配車,處級每月最高車補3100元……全國陸續推進的“公車改革”中,溫州車改因“大刀闊斧”備受關注。針對溫州車改,長期研究公車改革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不是最好,但有新探索,值得肯定”;“溫州車改有三大亮點,其中最大的亮點是根據工作的繁忙程度來劃分等級,這在全國車改方案中是一個突破。”
北京新地王現身 觸動調控神經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時隔多日,地王再現。7月10日,北京市海淀區萬柳地塊在經歷一番激烈的爭搶後,以26.3億元、配建16400平方米回購房面積由中赫置地奪得。樓市調控的關鍵之一,是要抑制住投資客的投資衝動,但是近期地王的頻出,以及部分地區重現“日光盤”的現象,又重新點燃了樓市投資客的激情,如果放任這種心理作用,千辛萬苦獲得的調控成果,很容易毀於一旦。
柳州懸賞圍捕食人魚 政策太短視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轄內河流有食人魚出沒,廣西柳州市官方以每條1000元獎勵抓魚者,引發爭議。全城圍捕給生態造成的危害,遠比食人鯧給生態系統所造成的破壞要嚴重許多;在利益驅使下,會使一些人見利忘義,除了人們擔心的故意放了捉、捉了放和購買食人鯧騙取獎勵之外,毒殺、電殺、爆炸等更野蠻的違法捕捉手段恐怕也會出現。如果政府重獎不及時刹車或廢止,對柳江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會是毀滅性後果。
叫停“饅頭許可” 遏制亂設行政許可之風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暫行”了14個月的《甘肅省生產加工食品小作坊加工許可管理暫行辦法》被甘肅省政府法制辦叫停。長期以來,一些職能部門把收費當作管理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想方設法創造收費門路,另一方面,用收費代替管理,“饅頭許可”不過是行政亂收費的借口而已;儘管《行政許可法》早已明確限制了行政部門亂設許可的權力,但在“權力利益化,利益部門化”的現實下,亂設行政許可之風並未得到有效遏制。
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出台 三公經費“緊箍咒”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7月9日,國務院公布《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對公務接待、公車購置、公費出國,以及辦公樓、辦公用地、會議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法律規約。作為國內首部專門規範機關事務管理活動的行政法規,《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在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方面的規定,嚴重違反者將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為機關事務管理工作設置了“高壓線”,增強了威懾力,被預期為約束三公經費“動真格”。
政府採購節約資金6600億 不可自說自話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政府採購法頒布10年來,一方面是政府採購規模增長了十倍,另一方面是“累計節約”6600多億元。對於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的說法,網上留言中質疑之聲占了絕大多數;10年來,國家財政收入未增長十倍,絕大多數民眾的收入未增長十倍,公務員隊伍也未增長十倍,唯獨政府採購規模增長了十倍,在大力提倡“節約型政府”的背景下,這種自說自話式的“表功”令人搖頭。
佛教名山競相上市 慈善與公益之恥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近日,有消息稱普陀山已組建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兩年內上市,至此,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已全部走在上市道路上,佛教名山原本為人們心目中的清淨之地,如今也捲入“圈錢”大潮,引起廣泛爭議。上市只是為了圈錢,圈錢,再圈錢,宗教場所上市就是中國慈善與公益之恥,更是對所有人的精神家園的猛烈衝擊;對於歷史遺跡的保護,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而不是依托風險難料的資本市場。
天津薊縣火災疑點重重 考驗政府公信
  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昨日,天津薊縣“6•30”火災事故的十名遇難者名單公布,與此同時,網絡上質疑火災死亡人數的聲音並沒減少,再次凸顯了政府公信力在關鍵時刻不足以“結束爭論”的尷尬。面對一場突如其來、震驚全城的大火,官方精簡到極致的信息披露,顯然難以打消公眾心中的諸多疑慮;對災難事故的後續調查與責任追究,也亟待司法部門的權威介入,此為涉事地方政府部門面臨的一次考驗。
武穴教育局超編200% 吃空餉何時休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近期,有網友爆料湖北武穴市教育局的人事怪現狀,該局一方面存在超編、挪用下屬單位編制的現象,另一方面,還有官員占著編制,不上班,吃空餉。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要想根治“吃空餉”,光靠懲罰武穴教育局這一個機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改革權力結構的形成入手,消滅“內部糧票”滋生的土壤,革除官場“能上不能下”的積弊。
“限車令”突襲廣州 治標難治本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沒有任何征兆,廣州市交委放棄了調節停車費的做法,在6月最後一天連夜公布了汽車限購措施,該政策未經任何聽證,從出台到正式施行僅給了民眾3個小時緩衝期,導致市民聞訊之後連夜排隊買車;交通擁堵包含了城市規劃、道路建設和管理、公共交通、公民素養等多方面因素,用“擁堵收費”“限購令”“尾號限行”等限制性政策來治堵,只是讓交通癱瘓來得晚一點,並不去根。
“公務接待禁食魚翅” 何以還要等三年?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將在三年內出台文件,禁止公務消費魚翅。有網友發出疑問:公務禁食魚翅,道理至明,沒有什麼爭議,甚至不需進行像樣的調研與論證,禁食魚翅何以還要等三年?禁令就算施行,隱形消費魚翅誰來監督?完善公務接待管理制度,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只有管住了權力部門花錢無節制的手,才能管住權力群體山吃海喝的嘴。
“天價煙”事件記者停職 印證輿論監督之難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因為報道“縣委書記慰問貧困老黨員會場出現‘九五至尊’香煙”這一新聞引起領導震怒,西安晚報記者石俊榮被停職。從目前媒體披露的詳情看,確實看不出記者有何不妥,為何引起所謂的領導震怒?即便記者存在缺失之處,也應該拿到台面上公允理論,而非借助權力直接將記者停職了事。倘若是想通過讓記者停職來“防微杜漸”,通過禁止媒體監督來樹立“良好形象”,這樣的執政思維實在太過可怕。
《大家》野雞版斂財 折射學術亂象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賣版面”是時下很多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但文學界頗有聲譽的雲南純文學雜誌《大家》被曝出借“野雞版”斂財事件,還是令公眾頗感意外。《大家》的“墮落”,一方面反映其自身辦刊理念和經營管理出了問題,另一方面則再次見證了“論文買賣市場”混亂無序、缺乏監管的現狀;類似醜聞層出不窮,其背後是論文買賣的巨大畸形市場,更是學術考核體系的嚴重異化。
“天價香煙門” 糊弄公眾難解危機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九五至尊”因為周久耕局長意外落馬而聞名天下,這次它成了慰問活動中的“扶貧煙”,此事一波三折,先是圖片被堂而皇之掛在陝西大荔縣人民政府網上,然後被删除,宣傳部長稱煙是村支書戰友送的,只有兩三根;之後,大荔縣調查回應稱煙是親戚贈送的,兩三根煙卻成了半包煙。天價煙透露的諸多敏感,公眾自有合理想象,如何進行危機公關,地方官員不要再用漏洞百出的借口和解釋來糊弄公眾。
   共4275條﹐第152/214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