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政府以前做了很多事但成效不理想?在2019年之前,可以歸咎於反對派搞事。那麼在中央出手把反對派至少從政治層面打掉以後,特區政府的施政表現能不能有所改善?大家看到,現在選舉制度也改了,但是對市民的重大關切問題,例如經濟、房屋等各方面的民生問題,能不能有實際幫助?能否真正增加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現在沒有政治上的阻力和障礙,更加直接考驗香港特區政府能否真正有實際作為,真正做到由治及興,最後落實到讓廣大市民有獲得感和幸福感之上。
雖然中央掃平了外部的反對勢力,但是特區政府本身的管治體系和管治能力還很需要提升和改善。當然,如今特區政府整體管治能力偏弱,也有歷史遺留原因。香港從港英時期就講小政府體制,但實際上當年在英國統治下,港英政府很大程度是一個強勢政府,雖不是面面俱到,但該管的一定做得到。舉例而言,上世紀90年代初,港英政府推出“玫瑰園計劃”,要建設新機場、鐵路、西區海底隧道、青馬大橋等十大基建工程,從宣佈到落成僅花了7年時間。這樣一個大規模、整體性的工程,放到今天可能30年都完不成。
港英政府做手腳 回歸後難以實施行政主導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這和港英政府撤離之前所謂的10多年過渡期之間,香港的政治運作模式之大轉變有關。1985年前,香港立法局、行政局(相當於現在的立法會、行政會議)的所有成員都是由總督任命,連形式上的選舉都沒有,完全是顧問角色。1984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1985年,開始起草《基本法》,對於香港回歸後的整體制度構建,是基於1985年之前的香港的政治運作模式來考慮的。就是回歸後還是維持這套制度,繼續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行政主導。
但就在過渡期那十幾年,港英政府對整個香港的體制,包括政治運作的模式,進行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此,董建華擔任特首時,發現根本沒有辦法以1984年時的總督那樣的方式來管治香港。港英政府不僅在政治上給未來的特區政府培養反對派,還通過立法會直選,把原來屬於政府的大量權力下放給很多所謂專業團體或社會團體。這是一種權力的讓渡,目的是在社會上培養團體力量,來制約權力交還給北京後的香港特區政府。
香港利益藩籬嚴重 政府與利益團體博弈時非常弱勢
如今從政治層面上看,雖然表面上打掉了反對派,但政治運作體制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以香港的醫生自核審定為例,眾所周知,如今香港的醫生團體受到高度的內部保護,但在港英時期,衹要是在英聯邦國家取得了被認可的醫學畢業證書,都可以來香港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