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不應該理解為僅僅是經濟復興,當然沒有經濟發展也不行。雖然香港是成熟社會,但因為長年實行所謂“積極不干預”原則,政府架構和管理方法卻配不上這個成熟度,導致社會在很多方面出現極化現象,2019年以前也一直沒有處理好與國家(比如市民對祖國的認同感教育)和區域其他城市(比如如何主動地與大灣區其他地區溝通,實現更深入的互補關係)的關係。
第三,香港是一個城市,要按照城市發展的規律辦事,不要在經濟上像一個大省大國那樣去搞產業結構上的平衡。
城市發展受自身體量所限,一定是偏向它最有優勢的地方。其實,哪些是香港的優勢討論了20多年了,是很清楚的。需要的是繼續發揮已有優勢,並爭取通過創新,將優勢的方面拓展,揚長避短,並盡可能地在自己優勢方面進一步領先,實行與內地互補,並為國家做更大貢獻。
上面提出的三要三不要,就是希望香港的管理者和國家對香港的監管機構準確理解香港與內地的差異,不僅僅是政治上和體制上的,也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速度上的,更重要的是,香港處在另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存在很多內地城市剛剛出現或者尚未出現的社會現象和問題。
門戶型流通經濟是香港最大的優勢或者長處
那麼,如何評價目前的香港經濟?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的判斷是,1860年至今160多年來,除了1952-1986年大約35年被動形成出口加工製造業大發展的工業化時期,其餘的120多年都是以貿易為本,所以香港人骨子裡也是重商為多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在1990年代成功增加了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本質上也是貿易,買賣的是錢而不是貨物。
所以我的看法是,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與繼續,靠的是門戶型流通經濟,這就是香港最大的優勢或者長處,也是對國家和對大灣區最大貢獻的方面。“港”香不香,看周轉,從貨物流、資金流,到人流和資訊流。資訊充分自由流通,保障了資金、貨物、人員流通。四個流通卡死一個,香港就不“香”了。 |